行业新闻
《中成药治疗优势病种临床应用指南》标准化项目首批指南日前在京发布,包括中成药治疗血管性痴呆、冠心病、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新生儿黄疸、成人流行性感冒等优势病种14部临床应用指南。
首批指南由全国561个医疗机构的785名专家历时5年编制。指南遵循国际循证指南研制规范,充分尊重中医药辨证施治特色,最终推荐了107个中成药。
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介绍,本指南选择的病种中医药治疗具有优势,能够提高患者获益,开拓了精准化、个性化的中成药推荐方式,更好彰显中医药的临床价值。在辨病辨证基础上,开拓了围绕疾病分期、分型及证候、症状等不同环节,明确用药指征,体现中成药作用的精准化、个性化特点的推荐模式,尤其适合西医师、全科医师和基层医务工作者临床应用。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高学敏认为,中成药研究基础薄弱,临床研究证据缺乏,临床价值难以彰显,大多数中成药说明书20余年没有修改完善,功能主治宽泛、中医术语深奥难懂、缺乏西医病名、超说明书使用等问题十分严重,不仅影响中成药疗效发挥,而且存在较大安全隐患。因此,制定既遵循西医疾病诊疗习惯、又体现中医辨证施治特色的中成药临床循证实践指南势在必行。
目前,我国中医类的临床应用指南,主要是按辨证施治的方式,推荐中药汤剂的临床应用,缺乏中成药的推荐;西医类的临床指南,主要介绍化药及生物药的临床应用,鲜有中药汤剂和中成药的推荐,更无中西药联合使用的临床方案。
张伯礼介绍,本项目全面梳理国内外中成药30年循证医学研究成果,将中医传统的“辨证用药”引导到“循证用药”上来;推动中西互学,促进中西融合,探索中医辨证施治理论向西医诊疗思维的转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述中成药中医证候属性特点,将中医辨证施治表述转化成按西医疾病分型、分期、分证、分症状的临床表达,让西医“看得懂、易掌握、会使用”。
“指南的制定和应用,坚持循证医学原则和中医药特点相结合,形成循证为主、共识为辅、经验为鉴的推荐原则,不仅符合循证指南一般原则,也考虑到中医药的证据体系的临床特点。”张伯礼说,指南将提高中成药临床合理使用水平,保障并提高临床疗效,让患者最大程度获益。
张伯礼指出,指南仅基于当前可得最佳证据,对有明确优势的病种或某个环节推荐使用中成药,未涵盖某个疾病的所有临床问题,不能代替疾病的治疗指南。中成药临床高质量研究文献数量少,影响了推荐的证据强度,但为后续更有针对性的循证生产高质量证据,提供了明确方向和需求。
据统计,我国70%中成药由西医处方使用。由于多数西医未经过系统的中医辨证施治理论的学习,致使中成药临床乱用、滥用现象比较突出,中成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受到影响和质疑。为指导全科医师、西医师合理使用中成药,2015年10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立项启动《中成药治疗优势病种临床应用指南》标准化项目,共立题45个优势病种指南。项目计划完成60个优势病种临床应用指南、20个经典名优类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南和5个证候类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