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医药事业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取得了长足进步,在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医药教育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根基和动力。受到广泛关注。
近日,教育部对《关于改革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的提案》中六方面建议进行答复。
其中,关于将中医药文化知识全面纳入义务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议方面,教育部表示,加大中医药文化知识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推广力度,不仅有助于中小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还可以有效增进青少年对中医药文化的认同和了解,培养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教育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一直高度重视此项工作,近年来多措并举推动中医药文化知识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
一、关于将中医药文化知识全面纳入义务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议
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加大中医药文化知识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推广力度,不仅有助于中小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还可以有效增进青少年对中医药文化的认同和了解,培养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育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一直高度重视此项工作,近年来多措并举推动中医药文化知识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一是修订国家课程标准,有机融入中医内容。教育部制定印发了《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2020年修订)》,在历史、生物学、体育与健康等学科课程标准中融入中医药文化教育内容,明确要求学生了解“中医学已形成的系统理论和独特治疗方法” “体会中医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广泛影响”。二是鼓励地校结合实际,开设中医特色课程。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部门于2016年启动了“中医中药中国行——中医药健康文化推进行动”,将“中医药文化进校园”作为重要内容加以部署推动,鼓励各地各校结合实际,挖掘当地历史文化资源,开设中医药相关的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将中医药知识普及与基础教育拓展性课程有机衔接。三是加强宏观指导力度,推出中医精品教材。近年来,教育部支持引导各地各校,编写出版了《中小学生中医药科普读物》《中医药与健康》小学教材、基础教育《中医药文化》系列教材等一批高质量的中医药文化课程教材,内容涵盖辨证论治、阴阳五行、治未病、药食同源等中医药文化知识。这些兼具知识性、科学性与趣味性的教材,能够提升中医药文化知识普及效果。四是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发挥文化育人作用。大力推动各地各校通过主题班会、文艺演出、校园广播、专题讲座、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中医药文化教育主题活动。指导中小学校广泛开展以中医穴位按摩为主的眼保健操,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五是拓展校外活动场所,形成协同育人机制。积极整合图书馆、中医文化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资源,支持中小学生在校外活动场所开展中医药文化传承活动,发挥校外场所的实践育人作用。同时,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协同育人体系,为中医药文化知识传承营造良好的氛围,充分调动了广大青少年学习中医药文化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下一步,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与相关部门积极协调,持续深入推进中小学中医药文化教育,切实发挥义务教育阶段中医药文化知识普及教育活动对提升中医药文化素养,促进健康水平,培养中医药人才的积极作用。
二、关于遵循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中医药教育应遵循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以中医药内容为主,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近年来,教育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依托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双一流”建设等重大项目,支持引导中医药院校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探索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升中医药人才培养质量。
一是推动中医药院校提升办学能力。教育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支持中医药院校调整优化学科专业布局,集中优势资源做强做大中医药主干专业。目前,已有24所独立设置的本科中医药院校更名为中医药大学,22所中医药院校开展中医学专业“5+3”一体化招生,6所中医药院校入选国家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同时,将19所中医药院校纳入省部局共建院校名单,推动地方政府加大投入,支持中医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二是提高中医学类专业经典课程比重。2017年,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印发《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中医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教高〔2017〕5号),明确提出要推进中医药课程内容整合与优化,构建以中医药传统文化与经典课程为根基,以提升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为导向的课程体系。2018年,教育部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中医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明确要求在课程计划中开设《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等中医经典课程,强化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经典理论学习。三是推进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2.0。2018年10月,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了《关于加强医教协同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教高〔2018〕4号),明确提出围绕全周期全过程维护群众健康需要,全方位推进医教协同育人,深化中医学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着力培养大批卓越中医药人才。目前开展中医学教学改革项目82项,鼓励中医药院校坚持中国特色,注重“通人文、读经典、重临床、强能力”的综合教育,培养德医双修的高质量中医药人才。四是改革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7〕63号)和《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中医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教高〔2017〕5号)的文件精神,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支持引导我国中医药高等院校,建立完善师承教育制度,将师承教育贯穿于中医药人才培养全过程,充分发挥师承教育的优势和作用,提高中医药传承创新能力。经过多年的探索,目前已初步形成了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的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如“院校—师承—家传”三位一体的中医临床型人才培养模式,以跟师学习、注重经典、“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为特点的“院校—师承”人才培养模式等。
下一步,教育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深入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出台推动中医药教育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构建符合中医药自身特点的人才培养体系,加快推进中医药教育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中医药教育服务健康中国建设、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性作用。
三、关于将“西学中”教育全面纳入医学人才教育培训体系的建议
在西医院校开设中医学课程是我国医学教育的一大特色,目的是让西医院校的学生通过学习中医学理论,为今后中西医结合的临床和研究奠定基础,也是我国执行“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并重”医疗方针的具体体现。
教育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度重视西医学生的中医教育。2017年出台《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中医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教高〔2017〕5号),提出要建立更加完善的西医学习中医制度。2018年发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要求临床医学类学生掌握中医学(民族医学)的基本特点,了解中医学(民族医学)诊疗基本原则。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进一步明确要将中医课程列入临床医学类专业必修课,提高临床类别医师中医药知识和技能水平。近年来,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委托全国医学教育发展中心就临床医学专业开设中医必修课程进行了专题研究。目前,我国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基本都设置了中医学方面的必修课或选修课,平均55学时左右,授予3至5个学分,必修课开设较多的课程是《中医学》或《中医学基础》,选修课有《针灸学》《中医治未病》《中医学基础》《络病理论与临床应用》《中医养生学》和《中药保健食品》等。
教育部正会同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研究制定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动中医药教育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把中医药课程列为本科临床医学类专业必修课和毕业实习内容,增加课程学时,同时建设一批中医药类精品课程,使临床医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中医知识、加深中医理解和建立中医思维,为今后从事中西医结合的临床和研究奠定基础。
四、关于大力培养服务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的建议
近年来,教育部主动适应中医药产业发展需求,推进人才培养的供给侧改革,大力培养了多类型的中医药人才,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一是围绕健康产业需求,支持高校增设中医药相关专业。2012年,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等文件,面向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本科专业目录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近年来,新增中医养生学、中医康复学、中医儿科学、中国骨伤科学4个本科专业,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院校增设中医药相关专业,加大中医药人才培养力度。二是调整高职专业目录,提升中医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高职专业目录设置覆盖中医健康、中药种植、中药炮制等领域,面向中医药产业发展培养各类亟需的中医药传统技能人才。2019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9〕13号),启动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简称“双高计划”),推动职业院校贯彻落实国家专业教学标准,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三是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探索高层次复合型中医药人才培养。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支持中医药院校与其他高等学校联合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中医药人才。教育部高度重视此项工作,2020年6月相继组织召开了中国中医科学院与北京大学医学部、上海中医药大学联合培养中西医结合(九年制)、中医学(九年制)学生工作协调会,落实推进高层次中西医结合、中医人才培养工作。目前相关院校正在积极申请增设专业,并组织专家论证培养方案,将在条件成熟时开展。
下一步,教育部将继续做好各层次、各类型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工作,不断提升培养质量,服务中医药事业发展和人民群众健康需求。
五、关于强化高层次中医药人才培养的建议
教育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一直高度重视高层次中医药人才的培养,近年来发挥师承教育的优势与作用,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中医药传承创新人才。
2017年7月,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印发了《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中医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教高〔2017〕5号),明确提出要深入开展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名老中医药专家和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建设、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人才培养等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师承教育项目,充分发挥师承教育优势,强化中医药学术、技能传承,着力培养一批中医药传承领军人才、特色人才。近年来,教育部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通过实施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百千万”人才工程,遴选培养99名岐黄学者,选拔了600名中医优秀人才跟师研修培养;为920名老中医药专家配备了1848名继承人,建设了2384个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30个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评选表彰了90名国医大师、100名全国名中医、60名中医药高等院校教学名师和80名中医药杰出贡献奖获得者,推动各地评选表彰了一批名中医和教学名师等。
下一步,教育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充分发挥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名老中医药专业传承工作室、流派工作室等平台作用,培养一批中医药高层次传承创新人才、骨干人才;深入实施中医药创新团队及人才支持计划、青年岐黄学者项目,培养打造一批中医药多学科交叉创新团队和青年创新人才。
六、关于夯实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的建议
教育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一直高度重视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工作。近年来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夯实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扩大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培养中医专业医学生规模。2010年6月,教育部、原国家卫生计生委、财政部等5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实施意见》(发改社会〔2010〕1198号),开展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培养工作,重点为乡镇卫生院及以下的医疗卫生机构培养从事全科医疗的医疗卫生人才。培养专业包括临床医学、中医学、民族医学等专业。2010-2020年间,中央财政共支持为中西部地区乡镇卫生院招收培养本科层次免费医学生6.3万余名,其中中医学专业(含民族医学)培养规模逐年扩大,目前已累计招收培养了近13000名中医学专业(含民族医学)订单定向医学生。二是医教协同持续推进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同制定了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实施办法、培训标准,建设了185个中医规培基地,累计招收培训5.9万名中医住院医师(含1.2万名中医全科医生),推动中医药毕业后教育与院校教育、师承教育衔接,促进中医专业医学生向合格医生转变。
下一步,教育部将继续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出台推动中医药教育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扩大面向基层的中医全科医生招收培养比例和中医学专业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招生规模,提升基层中医药人才服务能力。